company culture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核心价值观
发展愿景
社会责任
集团刊物
省工投集团倾情挂钩帮扶永德县—— 帮到点子上 扶到心坎里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2日 来源: 阅读:10319
        随着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挂钩帮扶,永德县龙竹棚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节”,如出土竹笋节节高。
       15年来,省工投集团举全系统之力,用心用情用力,以空前的决心和力度,倾情挂钩帮扶永德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累计投入1753余万元。
     “帮扶的成效要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工投集团做实事,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融为一体,挂钩地也由被动脱贫转变成了主动脱贫。”永德县委副书记、县委统战部部长戴鹏说。
       一年交通大变样基础设施圆了梦
       此前,龙竹棚村有423户1921人,危房户达223户,仅有7户盖起了砖混平房,其余是砖木结构、土基房,甚至篾笆房,村中脏乱差,产业结构单一,没有一寸硬板路。
       从二级路边荷泥塘丫口至崇岗村委会街道有6.32公里,是进龙竹棚村28公里多土路中的瓶颈部分。去年,省工投集团参与实施了这一段的硬化工作。
     “目前,已投入资金340万元,公路路基已全部完成。”省工投集团驻永德县崇岗乡龙竹棚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代飞说。
       今年5月,龙竹棚自然村的茶老望一家,告别了过去低矮、破旧的砖木石棉瓦房,住进了90平方米的砖混小楼。像茶老望一样,村民们盖房子除了有政府补助和贷款,还可以享受省工投集团的“建房补助金”,目前172万元补助金已到位。
       龙竹棚村农村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户223户,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入住35户、竣工12户。
       而在2010年,省工投集团还在德党镇大草坝村投资30万元建设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这里5个自然村1400多人的饮水问题;在德党镇大坝村烟区投资40万元建设80口小水窖;投资30万元用于基层党建,投资10万元修建产业路……
       这是省工投集团一以贯之的帮扶情怀。
       十年树木兴产业龙头起舞开良方
       在省工投集团看来,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挂钩帮扶不在于给村里送来多少钱和物,更重要的是帮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良方”。
       去年,龙竹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老海借了3000元“互助滚动金”养猪、鸡和牛,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当年脱贫出列。
     “‘互助滚动金’是我们在龙竹棚村成立永德县龙竹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无息借贷给养殖户的资金。”代飞说,目前,已有139户农户报名加入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
     “帮”到点子上,“扶”到心坎里。因村施策,打好“绿色生态”牌,念好“山字经”,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多元化,是省工投集团在挂钩帮扶中啃“硬骨头”的有效途径。
       省工投下属云南国资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和永德县供销社社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永德山喵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搭建特色农产品供销平台。
     “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省工投派驻龙竹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魏士明说,“我们还从党员队伍中遴选种植养殖带头人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去年4月至6月,在龙竹棚村村委会的7.7亩土地里,驻村工作队员李智勇种下了金铁锁和白芨,今年下半年还计划试验种植红花、黄精等。试验成功后,这些中药材将在相关村寨推广开来,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并由集团下属生物医药公司回收。

       而在临翔区博尚镇灯盏花育苗基地,14个大棚1000万苗灯盏花,将移栽到永德县的1000亩土地上,来年将为700至900户农户带来每亩3000元的纯收入。

百年树人重教育提升素质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发放教育奖励金就是要调动群众的受教育的积极性,进而提升群众素质和意识。”省工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一年来村民们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我们进村,村民们不闻不问;如今再进村,村民们笑脸相迎,主动打起了招呼。”

       一年前,工作队员进驻龙竹棚时,全村有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1867人,占全村人口比例高达97%。
     “集团设立了30万元教育奖励金,奖励在初中及以上级别学校的学生。”代飞说,去年发放教育奖励金7.04万元,今年上半年,投入教育事业帮扶资金5.95万元。
       2002年,省工投集团在小勐统镇垭口村拉开了教育帮扶的序幕,当年帮助垭口完小迁了新址、盖了新校舍,并帮助完成配套设施;2010年,在德党镇大草坝村帮扶村完小附属工程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胸怀责任担当的省工投集团,走进大山披荆斩棘,15年挂钩帮扶,基础设施惠民生,安居工程“安”人心,兴产业,重教育,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精神面貌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有了质的改善。

       本报记者 谢进 李春林
       文字来源:云南日报
       网页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7-08/22/content_1170995.htm?div=-1